1967年8月的一天,黑海沿岸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弥漫着机油和铁锈的咸腥味。
阳光照在那艘即将服役的钢铁巨兽上,反射出刺眼的光芒。
舰长科瓦廖夫站在舷梯旁,手指不停敲打着栏杆。
他那双被海风吹得发红的眼睛紧盯着甲板上忙碌的水兵们,心里直打鼓:"这艘怪船真的能行吗?"
"莫斯科"号确实长得够怪——前半截是正经八百的巡洋舰,八门舰炮威风凛凛;后半截却突兀地延伸出一大块平坦的飞行甲板,活像被砍掉一半的航空母舰。围观的老水兵们交头接耳:"美国人造航母都是整块的,咱们这个怎么跟拼积木似的?""嘘,听说这是戈尔什科夫将军的主意..."
说起这艘军舰的来历,还得回到五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十月。古巴导弹危机刚结束,克里姆林宫里的气氛比西伯利亚的冬天还冷。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盯着作战地图,美国"北极星"核潜艇的标记像毒蛇一样盘踞在苏联海岸线周围。作战参谋递来的报告上赫然写着:"猎潜艇最大航速18节,'北极星'水下航速30节。"
"这他娘的怎么追?"戈尔什科夫把报告摔在桌上,震翻了半杯茶。会议室里鸦雀无声,只有茶水滴滴答答落在地毯上的声音。
设计师们熬了整整三个月,图纸改了一百多稿。赫鲁晓夫那句"航母就是浮动棺材"的名言像紧箍咒似的,谁都不敢碰红线。最后总工程师彼得罗夫想出个歪招:"咱们不造航母,就造个能带直升机的巡洋舰。"他拿钢笔在图纸上狠狠一划,"前半截装导弹,后半截放飞机,谁问起来就说这是特殊设计的反潜舰!"
造船厂的工人们看到图纸时都懵了。老焊工伊万叼着烟斗嘀咕:"我这辈子焊过驱逐舰、巡洋舰,还没焊过这种四不像。"最要命的是工期,上头要求三年内必须下水,工人们三班倒,车间里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。有次深夜加班,困得睁不开眼的钳工谢尔盖差点把手指头当螺栓拧了。
"莫斯科"号第一次出海演习就让所有人都傻了眼。14架卡-25直升机同时起飞的场面,活像捅了马蜂窝。北约观察员举着望远镜的手直发抖:"见鬼,苏联人什么时候攒出这么多直升机?"演习区域内,声呐员瓦西里突然瞪大眼睛——屏幕上那个清晰的光点正是模拟的美国核潜艇。"抓到你了!"他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,耳机线把咖啡杯带翻,褐色的液体泼了一地。
但这艘船很快就露出了真面目。在北大西洋遭遇风暴那次,军舰摇摆得连食堂的汤锅都飞了起来。负责固定直升机的马克西姆死死抱住缆绳,咸涩的海水糊了他一脸。"抓紧!左边那架要滑下去了!"他扯着嗓子吼,声音淹没在狂风里。事后清点,光是摔坏的零件就装了满满三卡车。
动力系统更是让人血压飙升。有次跟踪美军航母编队,锅炉突然罢工,"莫斯科"号像条死鱼似的漂在海面上。轮机长安德烈带着人抢修了四小时,浑身上下都是煤灰,活像刚从矿井里爬出来。最绝的是电子设备,雷达屏幕动不动就雪花一片,通讯频道里永远有人在喊:"喂喂?刚才谁说要打潜艇?我这边显示是飞机啊!"
水兵们的日子也不好过。六个人挤在鸽子笼似的舱室里,翻个身都能闻到隔壁伊戈尔的脚臭味。厨师长天天变着花样做黑面包,有次突发奇想往里面加海带,结果半个舰的人拉肚子。洗澡更是奢侈,淡水要优先保障发动机,大家只能趁着下雨时拿着肥皂冲上甲板。
即便如此,这艘"四不像"还是创造了奇迹。1970年的联合演习中,"莫斯科"号率先发现并"击沉"了假想敌潜艇,气得美军指挥官直跳脚。退役多年的老舰长科瓦廖夫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:"我们确实抱怨过它一千次,但必须承认——是这艘怪船教会了苏联海军远洋反潜。"如今在圣彼得堡的海军博物馆里,还陈列着"莫斯科"号的模型,解说牌上简单写着:"冷战时期的独创,海军航空兵的摇篮。"
参观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,这个钢铁铸就的"怪物"背后,藏着多少哭笑不得的故事。有位退伍水兵每次带孙子来看模型,总要指着直升机甲板说:"瞧见没?爷爷当年就在这儿,一边骂娘一边绑飞机..."
本文致力于弘扬社会正气,无任何侵犯版权或肖像权的意图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进行协商处理。
配资公司100强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