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》,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、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、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、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、优化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撑保障六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。彭博经济研究高级经济学家曲天石认为,消费市场的复苏与重塑需要短期刺激政策与长期制度改革的结合,通过政策的协同发力,构建“敢消费、愿消费、能消费”的长效机制,实现消费的持续增长,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(曲天石彭博经济研究高级经济学家,大湾区金融家协会创会副主席)
短期刺激与长期转型的双重需求
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“三驾马车”之一,如今正被寄予厚望。过去几年,出口曾是经济的“明星选手”,但随着外部风险的加剧,内需尤其是消费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“消费市场的活跃,不仅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,还能带动生产、流通等各环节的运转,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。”曲天石向记者表示。数据显示,2024年,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9.7%,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.5%。
然而,消费动能的重塑并非一蹴而就。短期来看,政府推出的消费券、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,已经在耐用品和服务消费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例如,2025年前四个月,家电和通信器材销售额同比上升24%-25%,汽车销售量增长约12%。这些政策通过直接的经济激励,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,激发了消费意愿。但就像商场的限时优惠活动一样,短期刺激政策能够快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,拉动消费增长。但这种刺激往往是暂时的,一旦优惠结束,消费热情可能又会回落。因此,“要实现消费的持续增长,还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,构建长效机制。”曲天石建议。消费动能重塑面临的挑战
当前消费动能的减弱主要源于居民预期和财务状况的改变。曲天石认为,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,如贸易摩擦、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,使得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,从而倾向于减少非必要消费、增加储蓄。此外,家庭部门负债率的上升,也挤压了消费支出的份额。数据显示,中国家庭部门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比重从2015年的38%上升到了2024年的60%。高债务意味着家庭需要承担较大的偿债支出,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的增长。
与此同时,消费模式的根本性重构也在影响消费动能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,居民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正在从传统的实物商品消费向“体验式”服务消费转变。“虽然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较快,但在转型初期,其增长速度还不足以完全弥补实物商品消费增速放缓所带来的缺口,从而导致整体消费动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。”曲天石分析道。
构建长效机制的关键改革
要实现消费的持续增长,需要从短期刺激政策转向长期的制度改革。曲天石建议,首先要减少不必要的加班,增加居民闲暇时间,可以提升居民的闲暇时间效用,进而促进居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;其次,改善现有社保体系,降低年轻人和低收入群体的社保缴费标准,能够显著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可支配收入,增强其消费能力和意愿;最后,推进户籍制度改革,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,加快城市化进程,使更多的人口享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,从而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。政策协同:未来展望
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需要政策的协同发力。曲天石认为,财政政策在其中可以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,通过增加社保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,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社保缴费比例,提高其可支配收入。此外,财政资金向育儿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的倾斜,有助于减轻家庭部门的预防性储蓄负担,稳定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,从而增强其消费信心。
配资公司100强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