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人机蜂群、隐形无人艇、水下潜航器…… 美国海军急着推进的那个“地狱景观”战略,想着在18个月里搞出一支无人舰队,用来吓唬台海那边,可这说到底啊,不过是个根本实现不了的战略空想罢了。
7 月 28 日,美国海军正式向工业界发布招标,启动 “模块化攻击水面艇” 计划,寻求能在 18 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无人水面舰艇原型。招标文件明确,这些无人艇需具备运载两个 40 英尺集装箱、以 25 节航速航行 2500 海里的能力,且强调 “商业标准、非精致设计”,这么做是为了能赶紧大量地生产东西。
这个紧急方案是为了配合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在去年提出的“地狱景观”战略。这个战略的核心打算是这样的:一旦台海地区爆发冲突,就往台湾海峡大量投放数千艘无人潜航器、水面艇以及无人机,让海峡里到处都是这些装备。然后让它们持续不断地给解放军部队制造各种阻碍和困扰,这种干扰大概会持续一个月的时间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就能为美台方面争取到全面动员起来的时间。
美国海军无人海事系统办公室的头儿刘易斯上校说,“模块化攻击水面艇”这个计划,代表着美国海军在打造厉害又灵活的无人水面舰队上,往前迈了一大步。这个项目把之前那些中大型无人艇的计划整合到了一起,用的是模块化设计思路,能执行好多不同任务,像反水面作战、信息作战之类的都能干。
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希克斯提了个“复制者”计划,这个计划要求在18个月到24个月这么短的时间里,大量装备上无人作战的系统。不过呢,现在美国制造业整体都在萎缩,这就让这个计划能不能实现变得很难说了。特别是要重新搭建无人艇的产业链,那可是要碰到好多大难题的。正如美媒坦言:“在无人武器的‘复制粘贴’方面,美国真的能赢吗?” 更何况,无人艇存在先天缺陷:在有争议的作战环境中,它们面临射程短、动力有限和生存能力弱等问题;小型平台需要频繁维护,难以承受跨洋部署,反而会增加舰队的后勤负担。
台湾海峡的特殊地理环境更让这些弱点被进一步放大。和面积比较开阔、空间相对大的黑海不一样,台海的海域特别窄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解放军要开展电子干扰行动,或者进行全面清剿敌方目标,难度会明显小很多。而那些无人艇想要藏起来不被发现就很难了,它们能生存下来的空间也被大大地挤压了。
面对无人艇威胁,解放军早已构建起多维反制网络:全域侦察系统呢,是由天上的卫星和一群无人机一起组成的。靠着这个系统,能对台海还有它周围的海域进行全天24小时一直不停的监视,那些无人艇是怎么部署的、活动范围有多大,都能被精准地发现和记录下来。
通信切断链:依托电磁干扰设备,能有效阻断无人艇与后方的通信链路,使其陷入 “失联失控” 状态。
精准打击体系:以 055 型驱逐舰、空警 - 500 等平台为核心,结合察打一体无人机,可对无人艇实施分层拦截和精准摧毁,形成从远距离到近程的立体防御圈。
在技术这块儿,中国已经把无人艇编队一起配合打仗的技能摸得透透的了。就比如说出口的那款“雷霆”A2000无人艇吧,它能迅速排成战斗队形。而且啊,它身上装了24个单元的巡飞弹,还有能垂直起降、既能侦察又能攻击的无人机。这样一来,它既能发起饱和式攻击,也能执行侦察和监视的任务,实际打起仗来,性能比美军同类型的无人艇强多了。
美军 “地狱景观” 战略的核心,实则是为了避免直接参战 —— 通过武器销售、培训和融资帮助台湾建立 “豪猪防御”,有人想着靠那些能灵活移动、生存能力强的无人系统,来增加大陆攻打台湾的难度和成本。但这个想法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:要是好几千艘美国无人艇根本连台海都到不了,在半路上就被一层一层地拦截,然后全部被摧毁掉了,那它们想要达到的所谓“威慑”效果,不就成了没用的空话了嘛。
美国海军自身还面临现实困境: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正加装新指挥系统以控制无人艇,但这种仅 3 艘的装备量,很可能在战时被解放军在远距离先行摧毁,导致无人艇群失去指挥核心。
五角大楼的规划者们或许在战争模拟屏幕前,看着代表无人艇群的蓝色光点涌向红色舰队而沾沾自喜。但在太平洋的真实波涛中,这些赶工生产的廉价无人艇,可能连解放军的第一波电子干扰都撑不过。
美军设想用一个月的无人艇袭扰争取时间,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现实:18 个月紧急部署的粗糙装备,在解放军成熟的立体防御体系面前不堪一击。更重要的是,美国能生产一艘无人艇,中国军工可能生产 10 艘甚至 100 艘 —— 这种基于造船工业实力的产能碾压,是实实在在的优势。
当台湾海峡可能成为全球首个智能海战试验场时,技术代差与工业实力的天平早已倾斜。中国大陆的无人艇产能和 “蜂群对抗蜂群” 技术,终将使这场豪赌成为美军的自我陷阱。
配资公司100强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